查看: 500|回复: 0

[运营] "在行"行家接单剧减 中国首个知识付费产品成为过去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20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492660127707.jpg

  任何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有最重要的一点:反馈,所以目前分答还不能替代在行。

  本文转自刺猬公社(微信ID:ciweigongshe)

  作者:哲铭。

  “我们这个 400 多人的行家群里,很多行家已经一个月 1 单都没有接到,而去年7、 8 月基本每天都有单。”在行行家、声音教练殷冠鹏对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说,他从 2015 年 8 月加入在行,目前已见过 291 位用户,是北京见过用户数非常靠前的行家。

  一名不算活跃的在行行家也说,此前大约 1 个月能接到一两单,但从去年 11 月到现在,他只接到了一单,“好像突然大家都不谈在行了,在行成了过去式吗?”

  从一款令人惊艳的知识付费产品,到现在遇到瓶颈期,在行可能需要升级或突破的地方还很多。

  一度引发热潮的知识付费首例

  诞生于 2015 年 3 月的在行,以“知识技能共享平台”身份出现于公众视野。上线后,在行迅速引爆了知识付费这一概念。

  极光大数据的一份报告显示,国内主流知识付费类App始于 2015 年,目前共有 11 款。 2015 年一共上线了两款知识付费类App,第一款就是果壳出品的在行,另一款是得到。

  而后一年,知识付费迎来了春天。 2016 年先后上线了 7 款知识付费App和相关产品,包括 “千聊”、 “值乎1.0”、 “赤兔2.0”以及在行内部孵化的在线问答产品“分答”等。知识付费风口在有价值信息稀缺、消费升级以及用户的付费意识逐渐提高的时代背景下涌现。

   1492660127688.jpg

  与这些知识付费音频相比,在行最大的不同是提供了线下见面的场景。

  据界面报道,姬十三及其团队在确定交易形式时,通过反复地做实验、假设、去除不可能的情况,最终还是确定为线下见面。他认为,面谈较之打电话,更为轻松且要求更低。

  曾实习于在行的员工张心仪对刺猬公社说,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在行线下形式有自身的优势。首先很多事儿不见面说不清楚,比如健身姿势矫正,或者技能培训。

  其次,即使很多一对一的咨询,比如改简历、职业生涯规划、时间管理等等,见面效果会更好。学员也能知道行家在这一段时间里完全专注于他,并且两人都有即时反馈。

  在行上线之初,曾一度引发朋友圈刷屏热潮,好奇围观者多,参与者也多。殷冠鹏说:“去年八月的时候单特别多,每个月二三十单,基本每天都有。”

   1492660127149.jpg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家对刺猬公社说,刚开始的时候对在行特别好奇,觉得确实是个有想象力的产品:一方面能够结识很多行家,另一方面,有专业问题,也可以随时找到解答。

  他不仅回答问题,也是其他行家的用户。“我很感谢在行,我在上面认识了很多人,有些还成为了好朋友。但现在我也不怎么用在行约人了,也基本没人约我了,可能大家需要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

  多位在行行家告诉刺猬公社,他们现在已基本无单可接了。

  刺猬公社向在行求证,在行市场部员工唐小彤称:“目前在行的用户和行家都在如预期增长。”不过,她拒绝提供相关数据。

  从在行所开城市数来看,目前只有 9 个城市。在行刚上线时就有 4 个城市,目前来看增长速度并不快。

  行家不“在行”的质疑,与堪忧的复购率

  要想成为在行的行家,只需要提交相关材料,并由后台通过即可。

   1492660127195.jpg

  申请材料并不复杂。基本信息部分,需要提供真实姓名、任职机构、头衔/职位、工作年限、手机号、邮箱、常驻城市以及在常驻城市经常活动的区域,也可以提交身份证明人和名片,但不是必选项。并不要求提供身份证信息。

  个人介绍部分,必须要填的是,从业期间做过的项目或工作内容,在职业或兴趣方面的成功经历分享等。

  话题部分,申请者要填写的是,话题相关的行业现状或趋势,学员容易遭遇的困扰,行业中容易陷入的误区,能为学员提供的帮助,以及在该领域中的资历或成就等。

  申请页面显示,提交申请之后,在行会在 3 个工作日内做出反馈。

  这样的遴选机制并不能保证行家真正“在行”。一些用户向刺猬公社反映,“行家有些还行,有些就很水”。

  在行的用户李鸣(应要求化名)说,他曾约见过几次在行行家,“满意和不满意的一半一半吧,有次我着急请教一个劳动人事纠纷的行家,她理论谈得挺好的,就是没法很有针对性地帮我出问题解决方案,还不如我上百度搜。”

  让他反感的是,他请教的一些行家,明明比较水,还要求他给满分好评,“有次我请教一个行家,话题是创业项目怎么获得天使投资,但行家基本没给出有价值的建议,结束了还当面提出要求,让给 100 分,我也不好意思拒绝,只好评价了一句‘很赞’。”

  有些行家也觉得委屈,认为是用户有时候期待值不合理。

  “我是做新媒体的,有人完全是小白,也想弄出个大号来挣钱,问我怎么让用户从 0 涨到 10 万。我认真告诉他各种办法,包括内容怎么做,活动怎么做。他说这些他都听说过,以为花钱请教就会有绝招,能很涨 10 万粉,然后当面让我退钱。真有那种独家秘笈,我还来在行当行家?”一个行家哭笑不得。

  一些用户和行家反应,有了一次线下约见后,“去在行”的趋势很普遍,复购率堪忧。

  李铭说,他跟聊得来的行家,往往会加微信,有些还能成为朋友,下次问问题直接发红包,就不需要在行了。

  一名在行行家也告诉刺猬公社:“有可能我聊到一个老乡,或是校友,双方谈得很好,成为朋友了,再去下单请教就太见外了。”

  也有一些会自行交易。殷冠鹏说,他和一些有长期训练需求的学员达成协议,给一个打包价格。

  还有这样的情况:用户和行家虽然达成了请教意向,有些还付了款,但却没有达成约见。

  刺猬公社从一位在行行家了解到,有用户在 2015 年 9 月就约了他,也付了款,但因为双方时间总协调不过来,就放下了,结果一放就放了近两年,钱还沉淀在账户上。

  也有行家反映,因为话题比较集中,见得用户多了以后,重复太多觉得无聊,不想当行家了。“毕竟不是靠当行家挣钱,只是一个调剂。说烦了,也就不想见了。”

  “其实,这种线下一对一见面的模式比较没有效率,运营其实也挺难做。”殷冠鹏认为。

  张心仪的看法与其有些类似:“在行在知识变现方面,做得挺好的,但线下咨询这个方式也许不太适合现在的互联网用户。”

  在行也体会到了不适感。“在行注意到了整体活跃度下降的情况,运营的线上活动比较多了,但也没什么创意。”殷冠鹏说。除运营方面改进外,他还未注意到在行其他的改进措施。

  与“分答”合并,能拯救在行吗?

  似乎是意识到线下模式的弊端, 2016 年 5 月,在行上线一年后,姬十三带领团队孵化了另一个知识付费产品 “分答”。

  依靠回复的语音不能超过 60 秒、任何人都可以开通分答、偷听费由提问者和回答者分成等低门槛、轻应用策略,分答一出现便成为现象级产品,并被《新周刊》评为“ 2016 年年度创意”。

   1492660127822.jpg

  2017 年年初,分答又推出主打 30 分钟以内的预录制音频课程——分答小讲。至此,果壳旗下出现了 1 分钟的分答, 30 分钟的分答小讲以及 1 小时的在行,这三款呈阶梯状的产品。

  在行微信公众号下方菜单有两栏:“进入分答”和“下载在行”。而分答微信公众号的菜单有三栏:进入分答、免费小讲、下载APP。

  即是说,通过在行公众号能够链接到分答中,而通过分答公众号却不能链接回在行。在行的弱势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近日,分答联合创始人朱晓华向雷锋网称,比起在行,现在更关注分答。但在行和分答会融合成一个产品,并且很快就会动手做这个事情。他说,现在有的用户想要约行家,会先上分答进行试听或试问答。

  据唐小彤介绍,在行和分答目前是同一个团队在一起运营,成员约有百名。在行和分答的更新频率是每周发一版,而分答网页端每天都有新功能上线。

  分答小讲,是目前分答和在行团队主推的产品功能。“分答小讲其实就是浓缩的在线版在行。”殷冠鹏说。

  “小讲的模式比较轻。在行采取线下见面的方式,沟通成本、出行成本都比较大,很多行家慢慢觉得比较疲惫,不愿意把太多精力倾注在这上面。“殷冠鹏说,他经常会通过微信视频见一个远程学员,时间效率更高。

  即便与分答整合在一起,在行的线下模式还能延续吗?

  尽管有些用户更青睐线下见面,但更多用户选择了线上。他们认为分答小讲更加方便。所以,越来越多的行家通过分答小讲开展线上课程,而减少与学员面谈。在行团队也开始把一些经验型的、知识型的内容通过分答小讲进行放送。

  唐小彤认为,用户订阅分答小讲并不会影响行家的单量,因为二者是不同颗粒度的产品。殷冠鹏也持类似观点,任何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有最重要的一点:反馈,所以目前分答还不能替代在行。

  “在行现在整体的活跃度还是很有压力的。分答本来是想通过自己的模式为在行引入更多用户。但线下方式都会有空间限制,目前在行分布在九个城市,但有的课程在很多地方都没有开通的。目前,分答和在行都遇到了各自的瓶颈。”殷冠鹏说。

  不论是在行还是分答小讲,都主要依靠大V、行业专家等各个领域的KOL(意见领袖)。好处是,KOL自带流量,能吸引大量粉丝。但弊端也是明显的,过度依赖KOL,平台的不稳定性风险太大。“如果核心行家出现变动,就没法玩了。”

  知识付费的风口之下,在线付费问答产品也早已扎堆。但并非只有在行和分答陷入困境,微博问答、头条问答、豆瓣时间,乃至界面、澎湃等新媒体搭建问答平台也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殷冠鹏在知乎Live上也开栏目,第一期有 3000 人,第二期直降到 300 人,他预估接下来这一期的人更少。

  付费问答,只是一场尝鲜就死的闹剧吗?
温馨提示:
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QQ/微信
188188943 周一至周日:09:00 - 22:00
十五年老品牌,学习网上创业赚钱,首先飞享会员站,值得信赖!
飞享会员站 版权所有!

本站内容均转载于互联网,并不代表飞享会员站立场!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QQ|小黑屋|广告服务|加入vip|APP下载|手机版| 飞享会员站

GMT+8, 2024-12-29 13:52 , Processed in 0.122059 second(s), 3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